《芦花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芦花荡》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芦花荡》教学反思1《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教学反思2《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评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芦花荡》教学反思31、《芦花荡》,是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对文本体裁还是文章题材,均对学生带来审视的障碍。因此,在设计此方案时,我采用了“合理舍弃,重点突破”的原则,对作者、时代背景和小说的基本常识做了较为细致准备和分析、调动,以起到为小说铺路,为以后(小说教学)奠基的作用。
2、在对文本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常规问题上,以“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以线穿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片讨论、交流,“把问题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
3、特别注意了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学和影视、音乐诸艺术的交融汇合,将影视、音乐引进课堂,既增强了课堂的美感,又陶冶了学生的音乐情操和爱国情操,让学生开了“天目”。
4、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同学们分成两组在课前网上查阅关于作者、小说、抗战影视及音乐作品,将其上传至360云盘,实施资源共享,丰富课外知识和阅读容量。
5、在第四、五环节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开放和创新,让学生见识“大语文教学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4为了更好地落实县教育局“两案并行、探索为先、学导结合、当堂达标”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依托两案构建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集全县教育界的人力与财力,精心编撰的系列精品教案与学案,为数千位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可资依托的平台。我代表所有的受益者,向参与编撰这套材料的教研员和各位学科带头人表示感谢。
隔行如隔山,别的暂不谈。我现在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下面主要结合《芦花荡》一课的教案、学案等有关材料,谈一谈自己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引发的一些思考。
面对一桌好菜,最好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吃。
具体到一道菜,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吃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与学案,可谓是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
李艳老师编写的《芦花荡》一课的教案与学案,就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好菜。
饭局将罢,主人一般问“吃好了吗?”没大有人问“吃了了吗”,这是常识。可见,因人而异为我所用才是目的。我认为,对待大集体备课中的教案和学案也应如此,不能不加辨析照单全收,囫囵吞枣往往会导致消化不良。我们备课组的五位老师,通常会利用每周二教研活动时间,根据教学进度往后预习三至五课。一般是魏群老师主持,其他主备人轮流当主讲人,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教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谈谈自己对使用教案和学案的改进意见。老师们一边听,一边圈画记笔记,遇到自己感兴趣或者困惑之处也可即兴插话。对于这套教案与学案,我们几个人大致的意见,可以套用翻译文言文的五字口诀,即“留”、“改”、“删”、“增”、“调”。
教案中的“自主学习”,一般包括给加点的字注音、听写重点词语、文学常识填空等基本题型,往往涉及了重点字词的形音义,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等知识点;在“学生活动”一栏,相应的给出了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方式方法、参考答案,尤其可贵的是编者对容易混淆的地方往往作了“预测”。这一块内容,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也是语文试卷“积累”部分的考题来源。尽管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翻阅参考资料等途径能够自己解决,我们老师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检查落实。幸好这一块在同篇课文学案的“自主预习”环节有专门的考查练习。二案互补,彰显了权重;变式训练,夯实了基础,这一块,留!
教案中的“整体感知”和“展示交流”等栏目,也有不少出彩之处,如“学生听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_____的芦花 ……此处隐藏9801个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生2:景色越美丽,越能激起人们起来战斗,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这就好比有一块美丽无比的草坪,小草鲜嫩的让人心动,上面还挂着水珠。突然一只大脚踏进来──(同学颔首,会意。)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师:我们再回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头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生1:是因为老头子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从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错的十几个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书:老当益壮的气概)
生2: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他曾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板书: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头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战胜鬼子,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师:难怪他一再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有热闹哩!”(板书:战胜敌人的信念)
师:看第八段。你估计是什么歌声?
生:游击队歌……
师:你们谁来一段?(相互推让)(师唱《微山湖上静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队伍很乐观,环境如此恶劣,还能唱歌!
生:我想到队伍的给养很充足──(同学中有人喊:老头子!)
师:是呀,这一切原来都是老头子的功劳!不带一支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梭,这该是多么高的抗日热情呀!(板书:爱国抗日的热情)
怀着这种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战胜敌人的信念,谁能不“过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学反思】
现在想来,这节课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节:“复仇”部分:
浅处理:朗读,复述,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处理:采用两种改写的方式实施文本的转化、内化。改写──最佳的深度对话。
2、人物:
浅处理: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深处理:第一课时: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课时:改写“复仇”部分,深化整合对“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认识(对“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的文学想象);穿插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实质。
3、环境:
浅处理:文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处理:从62段切入:这里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和血腥的战争是否协调?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景色给战争当背景?点出“荷花淀”派的风格。
【结语】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到文本的深处漫溯。
浅,是对语文的伤害。
《芦花荡》教学反思15【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