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就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的真正含义。基于以上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我打算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渎课文,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互助学习,能自己解决的小组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但确实有价值的问题再提出全班讨论 上课时一切都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半节可的自学时间过去后,我让孩子们汇报合作学习的情况
主要分为两大块
1、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2、说说本组已经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
表面上看,孩子们似乎把课文的内容读懂了,但实际上,这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在。正当我苦于无处着手时,突然张文冷不丁冒了一句“老师,我最怕医生了,总是打针。”我灵机一动,引导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第一个青年是如何在异地他乡为治病救人的。可以说也可以合作表演,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最大程度的走进了第一个青年的身边,感受到了他的幸福,理解了幸福的不同含义。
既然是教后反思,我在写下以上的文字之后,不免感到一丝遗憾。对幸福的理解,一开始孩子只是停留在理解的表层,经过后来的“走近主人公”也增加了感性的体验,应该说是有收获的,但是我觉得自己忽略了对这一感受的再延伸,如果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自己身边是否也有像这三个青年一样的人,进而再想想自己是否也从生活中感受过收获知识、帮助他人、尊敬长辈……这一切所带来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2《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中外童话”为专题。这些优美的童话,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到“认识什么是幸福”上。在教学时,我以这样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关于幸福,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学生没学习课文之前的回答是幼稚的,单纯的,我借机进行总结,质疑引出下文。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想一想幸福到底是什么?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我们没有采用段段分析的方法,而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几句话,统领课文,去梳理故事的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学生找到统领全文的话即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根据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接着让学生自主找出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过程,学生可以不按顺序汇报,自主选择喜欢的青年进行汇报,然后通过表演、交流,让学生感到了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课堂上我还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了解课文含义。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读文,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接着我出示了一些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并按照这种形式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幸福的看法,一方面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语言。学生比较喜欢这个环节,兴趣高涨,学生的精彩的概括是我没有想到的。我记得我们班级有一位平时不爱表现的同学是这样形容的:幸福像一棵挂满了苹果的苹果树,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虽然稚嫩但是我对他的回答印象深刻。另外,本单元是以“中外童话”为专题。我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设计了一个问题: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学生回答的正好就是童话的特点,我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了童话的写作特点,一举两得。在课文的最后进行总结时,我在《幸福在哪里》的歌声中出示幻灯片,内容是本班学生在参加学校感恩活动时的照片,有给爸爸妈妈洗脚,有在学校劳动,有帮助同学……我还加入了不同工作的人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寻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要经历很长时间,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伸出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课文中的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每次课后总能够发现不足之处。比如习惯了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老师再进行评价,不敢放手给学生。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阅读,出现了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的往好的方面引导,再让学生来争论、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学习,说不定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教学本课我也学到了许多,我深深的感受到只要我们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认真备课,就会给学生带来收获的喜悦,学生也会给老师带来快乐!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吧!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3通过区语文协作组来我们学校指导的活动,我对《幸福是什么》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李建华老师的指点中我学到了不少,受益匪浅。
一、确定核心要素
文本的解读最重要就是要找到一个核心要素,也就是所谓的基本点。这就要充分地去解读文本,把文本放在首位,钻研文本,从而找到文章的核心要素,找到一个突破点。《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点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导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提出来思考,比我用《幸福拍手歌》导入要明确得多。用歌曲导入虽能营造气氛,也无形破坏了课堂应有的气氛,而直接提出核心要素来讨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理解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找到了,还要去理解这个核心要素,看看从哪几个角度去理解,重点放在那个方面,难点又是什么呢。《幸福是什么》的童话故事中,对于幸福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给予别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很容易理解,而对于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却很难理解,这就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给予别人的幸福上。我在教学中没有理解幸福这个核心要素,导致没把付出也是幸福这一个重点突出出来,一节课下来,学生仍旧侧重于因老师教我们学知识而感到幸福,因爸爸妈妈养育我们而感到幸福……
三、达到核心要素
明确了核心要素,那么整节课的教学就是为这个核心要素服务,最终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幸福是什么》时,就因为没有明确付出也是幸福这一重点,使学生最终并没有完全理解给予别人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在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明确提出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幸福与同学们刚才对幸福的讨论是不同的,这里的幸福是一种给予、付出。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 ……此处隐藏8780个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在学生深入的理解幸福的深刻含义之后,我通过要求学生寻找名人名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品味存在于自己身边的幸福,写出对幸福的感受,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
一堂课下来,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在课文朗读方面,太过平淡,不够生动,孩子们刚有点入门,我没有好好引导他们去说、理解、感悟、品读,从而导致学生读的目的性不强,点到即止,如何使孩子们读得妙趣横生,需要好好去思考。应尽量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课堂时刻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给更多的学生尽情地说,主动的说,那学生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3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教学时,我从一下及个环节入手
1.从课题入手读懂故事,进入生本对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这个问题能不能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请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题,读题。)接着我请同学们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师:他们是怎样弄明白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学生边读边画填补空白,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学生画句子,读课文,交流。老师总结归纳。
2.、再造想象,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仅仅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是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如果此时结束这一学习环节,表面看学生似乎把课文的内容已经读懂了,但实际上,这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太远,孩子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相机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孩子们一听,楞住了。他们可能从来没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于是引导他们:想象他们在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2、多元感悟,体会语文的幸福的含义。
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但他们说出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去肯定它。在这一课的最后,许多学生都说了很多与课文中不一样的感受,这是真实的,是值得尊重的。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4《幸福是什么》人教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听说读感写相结合,最终从一个高度上来体会幸福。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本节课我主要抓住两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一、紧扣主题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引导想象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没有采用段段分析的方法,而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几句话,统领课文,去梳理故事的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根据问题的回答接着让学生自主找出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过程,进行汇报交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清楚幸福是什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话,对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了。
这个空白也正是让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仅仅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是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
具体的故事。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又着重抓住第一位青年的话,进行一系列情景的创设,如:当病人生命垂危的时候,他___,当病人消极绝望的时候,他___等,让学生全方位地想象医生平凡工作中的救死扶伤,送去健康,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适时指点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读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下面的学习,这样的多种手段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可以说出实实在在的体会,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真正的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义,这种通过对课文中的重点语段的研讨,实现对人物感情的再创造,既体现了语文本体观,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观,情与景交融。
二、联系生活多元扩展,体现语文的人文特征
情感+语言=诗,实现对课文情境的语言创造,是小语教学的一种境界。在学生深入的理解幸福的深刻含义之后,我通过出示名人名言,有关幸福的图片,以及《幸福是什么》的小诗,然后让学生自由创作,引导学生去发现、品味存在于自己身边的幸福,写出对幸福的感受,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5《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中外童话”为专题。都是优美的童话,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这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课文。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到“认识什么是幸福”上,再抓住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与此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灵动课堂的本质就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便采用“以学定导,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大展示环节把自己的发现、疑惑进行交流,全班共同解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智慧火花得到迸溅,学生的灵感得到生发,最终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愉快的人生之旅,让其生命在阳光雨露照耀哺育下,舒展张扬,开出绚烂的花朵。
课堂中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也因自信而发展,课堂因活力而精彩!
文档为doc格式